
你能想象吗?《率土之滨》这款本质上只是打资源占格子的游戏,它的玩家群体竟然人均“文化人”?
这个调侃究竟从何而来,已经无据可考。但不得不说,那些从《率土之滨》里发生的,被大家所记住的人和事,还真就和“文化”两字脱不开关系。
就拿在屏幕前的你来说吧,在玩游戏的时候,你会愿意为了加一个家族,做一套堪比高考题量的试卷吗?
《率土之滨》中有一个名为【陷阵之志】家族,就每年出一套试卷来考核想要加入家族的新人。达到100分及以上的“考生”,会获得月卡或周边等奖励。至于那些60分都拿不到的,别说进家族了,还会被他们给“驱除率籍”。
更关键的是,这套试题考验的还不只是游戏理解,当你看到那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武将原画而暗自窃喜时,却发现试题问的却是它指代的历史背景。还有不少高中学历才能答上来的方程式和概率题,若你把当年的知识都忘在脑后,那它们同样会成为你及格路上的阻碍。
展开剩余75%一般人看到这套试卷,第一反应都是打个游戏怎么这么麻烦,可《率土之滨》的玩家们则不然。在试卷曝光后,“陷阵之志”家族不仅被玩家们冠上了“率土教委”的头衔,还有不少人主动报名,在白纸上把每道题都认真做了一遍。
而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,像是这位南京大学的物理博士“百川丨记忆”,就用写论文的方式,为自己的盟会安排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术技巧。为了防止大家听不懂,他还主动办了一场线下答辩会,对众人提出的疑问点一一解答。
在流出的现场视频中,这位博士将盟战分为了两个阶段,在第一阶段,即大家都在争夺州内资源的时候,他就用热力学第二定理阐述了无序争夺资源造成的损耗。开为此他提出“熵减战略”,用明确规则分工的方式,让盟会在备战期就积累出了充足的资源优势。
到了之后的跨州作战阶段,他又通过量子力学理论构建了一个“量子化同盟模型”,通过计算本盟和跨州盟友接收指令的延迟,来实现大规模的作战同步,打破了跨州作战的信息壁垒。不知当对手看到整齐划一的敌人向自己扑来时,有没有想过这是物理学博士搞出来的手笔?
当然,光凭上面这些事情,还远不足以让《率土之滨》的玩家被打上“文化人”的标签。真正出圈的事,还得从六年前的国家图书馆展览谈起。
还记得那场“三国典籍文化特展”,国家图书馆不仅专门展示了《后汉书》《魏文帝集》等古籍,还把一批率土玩家的原创文言作品也陈列其中。这其中既包括讨伐叛盟的檄文,也包括记录种种游戏事件的史记,每一篇所展现的文笔,都和两千年前的古人不相上下。就连央视都做出了专项报道,对率土玩家的文化水平表示了肯定。
也就是从那时起,《率土之滨》吸引了越来越多文化人“捧场”。中文系学生来这儿练笔,历史爱好者来推演验证,甚至有中学语文老师把玩家写的檄文当范文。大部分率土玩家未必是最能打的,但他们却用自己的一腔才华,让这个沙盘世界多了几分厚重。
在这里,一场战争的胜负或许只决定赛季排名,但一篇好文、一道考题、一次深度分析,却能留下更长久的回响。
说到底,《率土之滨》虽然只是拼占领格子的SLG手游,但它却集结了一群有温度、有文化的玩家。有他们的存在,《率土之滨》才能形成一片独特的文化乐土,成为SLG游戏中那道独特的风景线。
发布于:安徽省天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